宋志平 质量是企业家基本的人生态度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宋志平

作者:

企业质量与管理

质量是国家发展水平的象征

我们现在常讲德国的质量、日本的质量,全世界都觉得他们的质量非常好。其实十九世纪末,德国的质量很差,“Made in Germany ”是一个落后的象征。当时英国政府就告诉德国,所有运往英国的德国生产的产品必须打上德国制造,以此说明德国生产的是劣质品,来区分它和英国以及其他国家制造的质量水平。德国知耻而进,才有了后来的德国制造。

日本也一样,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质量也很差。当时丰田车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报纸上的漫画描述的是丰田车抛锚了,几个人在车尾推车,漫画底下标注着“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也曾经是质量低下的代名词。日本后来经过戴明、石川馨、狩野等前辈的努力,推动了日本的质量变革,使得日本的产品质量飞速提升,之后日本的质量堪称世界一流。日本索尼公司的董事长盛田昭夫写了一本书,书名用了当年美国人挖苦的这句话《Made In Japan》,在中国被翻译为《日本第一》,实际上不是想说日本第一,而是为了一雪前耻。

我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去美国,当时在美国超市想看Made in China的产品,却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服务员说中国的产品不能上架,都在地上的大筐里。我一看果真是,里面的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这件事离今天也只有30多年的光景,可今天中国的产品已经行销全世界,产品都摆在全世界超市的货架上。不仅是生活用品,还有我们的工业品,像中国建材的水泥、玻璃装备占全世界的65%,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知是否还有哪个企业能有这样的市场占有率。我们的水泥、玻璃装备在全球的占有率为什么能有65%?那是因为我们的性价比好、质量好、价值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30年前,中国的水泥装备和玻璃装备都是买跨国公司的,而今天跨国公司都会买中国建材的。但这三十年走过的路程非常不容易,是我们中国人在质量上、在技术上奋起,才有了这样的成绩。今天国际上虽然有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但产品的性价比、质量还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我们不怕贸易战,因为我们有底气,我们产品的质量、技术、性价比都处于领先地位。

质量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过去德国、日本崛起,也是因为重视了质量。 美国上世纪80年代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他们重视降低成本,而忽视质量,导致了美国工业界的衰退。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或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也曾出现只重视成本的情况,也走过这样的道路,后来开始重视质量,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中国质协成立后,指导全国企业的质量发展,我们才有了今天质量管理方面的成绩。

质量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今年是中国质协成立40周年,特别有意义。40年前,我们很难想象今天Made in China的产品能行销全世界。那些贸易保护主义者害怕的就是中国的产品、技术和质量。 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到今天,我们就坚信质量立国、质量强国,质量是我们国家的基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企业到底靠什么生存?就是靠质量,企业里最核心的就是质量。 今天8月28日,既是中国质协成立40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建材旗下北新建材的40年纪念日,也是我大学毕业工作40年,三个“40年”,非常有意思。今天中质协授予我“卓越企业家”这个奖项,坐在台下我也是心潮澎湃,回想起我最初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工厂的质量员。

当时北新在建一条进口生产线,我在岩棉车间当实验室主任,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质量控制。1980年5月我到欧洲学习,主要就是关于质量控制,学习测公差、测容重等。那之后我从一个质量员成长为一位央企领导人。在当时,想要买一本关于质量控制的书都很难,只有很少书店有一些影印版,因果鱼刺图、高斯曲线等这些质量方法都是我们从外面学来的。

北新比较早就走上了一条质量管理的道路。我是1993年当的北新厂长,当厂长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罚了自己当月的工资。为什么?因为北新生产的一种岩棉吸声板出口到韩国,韩国人打开之后发现,其中一片板上有一个脚印,他们提出必须要退货。

北新的干部觉得韩国人是在小题大做,一集装箱的产品,只有一片岩棉板上有一个脚印,为什么要退货,认为韩国人是在找麻烦。但是我认为这是一次给大家做质量教育的机会,在会上我就提出,这是一件大事, 这一个脚印,不是踩在产品上,而是踩在北新建材的金字招牌上,踩在了经营者的心上 ,我提议从我本人开始罚款,往下逐级罚。我当时的工资是每月500元,全部都被罚掉了。我回去告诉我爱人:“我这个月的工资没有了。”我爱人说:“为什么没有了呢?”我说:“因为一个脚印。”今天北新的产品能做到全球第一,就是从那个脚印开始的。

刚才大屏幕里有海尔张瑞敏带着大家砸冰箱等片段,中国企业大多经历过这个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后来我们对质量的反思,也就没有今天的“Made in China”。

后来北新引入ISO9000的时候,有很多认证公司都来找我们,我要求干部们去找最苛刻的认证公司,哪家不容易通过就找哪家。当时找了一家法国的认证公司,这一场ISO9000的认证,也是一场质量的贯标和教育,后面我们有了一系列的国标贯标。2008年以后,大家开始进行卓越绩效的国标认证,就是现在的PEM,北新也是比较早的贯标,今天获得中国质协颁发的“全国质量奖”。

可能大家会奇怪,中国建材处于充分竞争领域,又是央企背景,宋总为什么会得奖?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建材一直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力求把普通的产品做到最好。 做企业没有诀窍,就是质量一贯的好,服务一贯的好。如果能做到,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北新建材就是这样,所以它的石膏板能卖到全球第一,而且它的价格能够高过跨国公司。中国产品的价格高过跨国公司的不是很多,但中国建材的石膏板算一个。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石膏板,它是做隔墙和吊顶的材料,居然能做到全球销量第一,做到全球市场价格最好。现在中国所有的大型工程和著名工程都采用我们的龙牌石膏板。去年北新建材税后利润24亿元,这很不容易。

2002年我从北新建材调到中国建材做董事长,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从质量入手。中国建材最初是一家规模很小的企业,我去的时候销售收入只有20亿元,去年做到了3500亿元。刚才我和雷军聊天,聊起七年前我俩在水立方一同领奖的事情。我记得那次认识雷军时,小米的收入只有70亿元,今年做到2000多亿元,听后我也觉得特别高兴。中国建材从当时的20亿元做到去年的3500亿元,排在世界500强第203位。中国建材为什么能有这么快速的发展?

我经常问大家,“你喜欢水泥吗?”大家就哄堂大笑。我就听懂了,可能在座很多人不是那么喜欢水泥,可是谁都离不了水泥。铜有4000年的历史,铁有2500年的历史,但是水泥只有180年的历史,巴黎、圣彼得堡等地的建筑包括中国的故宫都没有水泥,都是石头、砖头和木头。但是试想今天如果没有水泥,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怎么建设?这些都无从谈起,关键是水泥也得靠质量。

举个例子,现在修的川藏铁路,94%以上是隧道和桥梁,都需要特种水泥,过去这种特种水泥需从国外进口,如果全靠进口,修川藏铁路这样的基础建设工程成本将会很高,现在中国建材就可以提供这样的特种水泥。还有页岩气打井用的水泥过去也是进口,现在也都是中国建材来提供。就水泥而言,如果我们做不了特种水泥,如果水泥质量不合格,都需要去进口,靠进口就会是天价。过去建高铁用的顶级水泥,进口价是每吨2000元,现在中国建材提供每吨也就几百元。

玻璃也是如此,我们用的手机,模组是四片玻璃组成,两片液晶面板玻璃,一片触摸屏玻璃,一片表面防划的金刚玻璃,现在底下又加了一片指纹识别玻璃。四片很薄的玻璃,过去我们做不了,现在中国建材也都能供应,再也不用从美国、日本进口了,而且我们做的这种玻璃质量非常好,所有指标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路走过来,做企业管理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归纳起来就是“345”。“345”是我做企业的一些招数,整个集团从上到下都在贯彻落实,每个板块都在扎实推动相关工作。

“3”是指三精管理,即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 “精健化”就是组织结构不能臃肿,一定要精健。中国建材是一个很大的组织,这些年不停地进行压减工作,企业层级从7级压到4级,压减470家企业,瘦身健体、增加活力,这些都很重要。“管理精细化”就是提质量、降成本、增品种,核心就是质量。“经营精益化”就是要突出效益,做企业的前提就是要赚钱,只有赚了钱才可能去创新、去投入,一个亏损企业是不可能做好质量的。

“4”是指四化转型。 一是高端化。高质量发展是中高端结构发展,我们建材行业已经是中高端水平,现在要做的是向高端化转型。二是绿色化。建材产品关系大家的生活,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都被建材包围着,因此建材绿色化的原料、生产和使用,对我们来说就至关重要,关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三是智能化。这不仅能节约能源,还能使我们的产品更加精准,保证质量,减少误差。四是服务化,就是生产服务化、制造服务化、产品服务化。

“5”是指五优路线 ,即“技优”,技术要优良;“质优”,质量要优良;“服优”,服务要优良;“价优”,价格还要好;“利优”,效益要良好。

中国建材参加了155家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工业企业全球质量承诺,我们签署了承诺书。中国建材也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成员,一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现在中国建材有七项业务规模排全球第一,质量也是处在全球领先水平。比如全世界每10吨水泥,中国建材供应的就有1吨,这是个天文数字。 过去企业在发展过程讲“有没有”,现在是讲“好不好”,过去重视速度和规模,现在是重视质量和效益。 现在营业收入也不是中国建材的主要目标,我们主要的目标是竞争力,是质量、品牌、效益等指标,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几年,中国质协给了我们不少鼓励、奖励,也深入到我们企业,帮助并指导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贾会长多次到我们的企业,指导我们的工作,在此也特别感谢中国质协。

日本的质量是怎么起来的?是戴明先生推动的,戴明是美国人。为什么亚洲质量奖叫“石川馨—狩野”奖?是石川馨先生他们那个时候发起了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带来日本质量的新生。我们也一样,袁宝华老先生是我们中质协的名誉会长,他在经委时搞的管理十八法,我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质量控制上向日本学习了不少东西。20年前,我去日本丰田参观过,因为日本丰田公司是全世界最好的汽车公司,也是效益最高的一家公司。去年我又专门去拜访日本丰田公司,参观了生产流水线。让我感到惊讶的是,20年过去后他们现在用的还是最初的那些管理原则,还是看板管理、零库存。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汽车做好以后,有一个工人拿个小锤子,会敲敲每个螺丝、螺栓,听声音,看拧得是不是适度。我想起20年前也看到过同样的情景,真是几十年如一日。

五年前,我到中车的青岛车辆厂参观,看完以后,我对当时的南车董事长赵小刚说,“我看过日本川崎的工厂,我觉得我们今天不输于他们,看到我们自己做的高铁,我心里很豪迈。”他对我说,“宋总,我们还有差距,我们是形似神不似,日本人是‘我要做’,而我们是‘要我做’”。他看到了本质的差距。我们的产品即使今天打遍全球,也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今年3月,我专门去了德国的斯图加特,看奔驰汽车。因为汽车往往标志工业管理质量的水平,我就是想看一看他们和之前的区别。对比一下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回答我心中的一些问题。“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今天即使我们的企业做得不错,也还是要向别人学习,还要多沟通。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一定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做好质量并不复杂,就是要坚持一贯的好,长期做下去。 就像日本人敲小螺栓一样,一敲敲了几十年,我们也必须这样扎实去做。

质量是企业家基本的人生态度

每个企业都有领导,董明珠、雷军和我都是企业领导。 企业领导在质量问题上是怎么看,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从短期来看,可能一个新产品、新广告、新的促销手段能赢得一时的市场。但长期来看,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靠质量。

质量一贯的好,服务一贯的好,能不能做到?我在北新建材做了4年技术,开始就是质量控制员,然后做了10年销售员。10年销售员里有7年是销售厂长,做了10年厂长,在中国建材做了17年,中间还有5年任职国药集团董事长。我到国药集团,国药集团收入从360亿做到了我离开时的2500亿元,去年他们做到了4000亿元。

我离开北新的时候,交给他们12个字,就是 “质量上上、价格中上、服务至上” 。质量就是我们要有“过剩”的质量,一定要比别人的好,不是达到要求就可以,一定要好上加好,愿意在质量上花一些过剩的成本来确保质量。你说1万次不坏,我要让它变成1.5万次不能坏,虽然成本高了,但是做好质量不能有负工差。

我在工厂当质量员时,车间主任跟我说,“小宋,弄点负公差,我们能多生产出很多产品,可以多卖点钱。”我说,“从来没有负公差,公差就是公差,无法掌握成负公差,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只能往正公差移,我们要做更好的产品。”以前石膏板跨国公司打进来,最后北新在竞争中赢了它们,就是因为质量上上。

什么是“价格中上”?质量有成本,不追求那种廉价的、低价的恶性竞争,否则那种企业是做不下去的,最后也无法保证质量,会伤害消费者。 低价的恶性竞争是把“双刃剑”,既伤害消费者,也会使企业垮台。 北新能做到今天,能赚那么多钱,能发展得那么快,就是坚持了12字基本原则,现在全球发展还要占全球市场,靠什么能做到?还得靠质量第一,质量做到最好,自然就能赢得市场。

做好质量,还需要工匠精神,得几十年如一日地做。 我经常和年轻人说,做好一个企业,可能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如果想做到极致,可能要30年到40年的时间。有人问,“宋总,您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说,“不是算出来,是做出来的。”北新建材做了40年,中国建材做了40年,还有一家玻璃纤维上市公司中国巨石做得也很好。我们做质量要有工匠精神。

今天大家都喜欢讲颠覆性创新,我也喜欢讲,也害怕颠覆,但 持续性的创新、管理、质量控制是我们做好制造业、做好实体经济的根本。 我们做企业需要把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这样企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少哪一种精神都不可能成功。尤其是工匠精神,今天需要5G、AI等高科技产品,但也需要如指甲刀、圆珠笔这些日用产品。大量的生活用品,如卫生洁具抽水马桶能不能做好?做好了,我们就不用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

过去我们去日本经常会买两种东西,马桶盖和电饭煲,日本公司的服务非常好,为了方便顾客,中国人买东西时,他们还做格外的盒子和提手。我们是14亿人的大国,对于企业来讲,我们坐拥14亿人的市场,同时又有国外的大市场,我们得天独厚。这么大的市场供应,需要把东西做好,不要因为市场大,就“萝卜快了不洗泥”。我们要学习工匠精神,把产品做到极致。

质量还是品牌的基础。 记得曾有领导人说过,“我到国外看到日本、韩国的广告,怎么看不到我们中国的广告?”我说,“现在有华为、有格力的广告。”我到非洲去,看到格力的广告,回来我和明珠说,“我看到了你的广告,觉得特别亲切。”我们衡量质量最后还得回到品牌上,如果东西做不好,就会砸牌子;如果质量一贯的好,加上品牌宣传,我们就能出现很多国际品牌。

瑞士只有800万人口,人均GDP居然是7.2万美金。瑞士有很多品牌,这让我十分吃惊。今年1月份,我去达沃斯参加会议,利用两天时间专门深入瑞士企业参观考察,问他们的品牌到底为什么能做这么好?谁也没有说清楚。想来想去,想起他们告诉我的一句话,“ 在瑞士公司,品牌计划、品牌战略是一把手战略,是一把手亲自管品牌的。 ”我也想把这句话分享给大家。

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阶段,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们也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但宏观的转变需要微观的托底,这就需要每个企业都能做好,只有每个企业都做好,宏观的事就能做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大家一起把创新做好,质量做好,管理做好,服务做好,市场做好。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zsrsrpdianzi.com/chuangtou/407.html
清流
林毅夫等12位专家为经济改革支招 网易×北大国发院节目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