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遇见 乌镇 平凡的水乡

乌镇:平凡的水乡,非凡的遇见

■中国军网记者 张晓君 危乔巧 杨滨华

乌镇,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镇。青石板路蜿蜒曲折,随处可见悠闲的垂钓者,临街商铺的美食升腾着热气,江南水镇的白墙与瓦当错落有致——从乌镇走过,好似融入一幅跃动千年而不失深情的水墨画。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这是茅盾笔下的故乡乌镇。或许,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有“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感叹。慢,曾是这里的底色。

2014年,当一群对未来充满奇思妙想的寻梦人,叩开这座古镇的大门,这里的人们和世界的人们不会想到,一条条网线犹如沁润千年的乌镇流水,将编织出一个现代化、国际范的智慧水乡。当智能科技的风潮拂过《从前慢》的扉页,当“互联网之光”照进千年古镇的旧梦,一切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

在乌镇,老一辈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陈庄,晚有乌镇。距离乌镇景区四公里的陈庄村,曾经是桐乡远近闻名的“养鸭村”。家家户户都会养,但是“鸭棚连片、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成为了贴在它身上的标签。借着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东风,陈庄村拆除了鸭棚,将原有的养鸭基地改建为生态农庄,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如此,作为曾经名动江南的“竹编之乡”,陈庄村以非遗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北庄非遗传承匠人村”,将“文化符号”转换为非遗“文化产业”,让陈庄特色切实地变成陈庄经济。

千年村落从传统行业到智慧产业的华丽转身,创造了中国乡村的数字化蝶变。像陈庄村这样迎来脱胎换骨风貌之变的,放眼乌镇,比比皆是,它们也一次次借“网”出圈。

1994年,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实现了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中国互联网时代就此开启。那个时候,许多对互联网充满好奇的中国人只能从报纸上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1996年11月13日,北京日报刊登了《中国国际互联网用户达二万家》的消息;此后又十年,2005年,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博客(blog),网民可以在互联网拥有自己的网页,发表、转载文章或者上传图片。那个时代的互联网人,在学习在探索在模仿。

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当古韵水乡遇见互联网,历史的河流在乌镇打了个旋,让这座静谧的古老小镇,激荡出华夏大地创新与活力、科技和梦想的时代浪花。也是在这一年的乌镇峰会上,首次提出5G概念。一年后,浙江省桐乡市政府正式宣布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上线,推出乌镇互联网医院官方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为全国百姓提供以复诊为核心的在线诊疗服务。此后十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黑科技”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改变了我们日常的千行百业、大事小情。

2024年,当经过30年互联网浪潮的洗礼,站在乌镇看中国,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已经不再只是“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惊鸿一瞥的应然,而是早已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然和必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智慧小镇出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和泛在覆盖,让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掌上办”“指尖办”让我们不在局限于时间,“一网通办”“跨省通办”让我们不在局限于空间;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应用全面普及,让老有所医,幼有所教……凡此种种,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在城市街角,在田野乡村。

乌镇,它是古镇,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镇。它很时尚、很前卫,它勇立潮头。然而,乌镇仍然是一座普通的古镇,因为它的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的故事,中国的各地,都在书写。

乌镇一隅。

水润万物而不显,网联万家而不觉。1987年9月14日,中德科学家在北京联合起草了一封电子邮件,该邮件于当月20日成功发送到德国。这被多数人认为是中国发往国外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中国走向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步。邮件的内容只有一句话:“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站在中国互联网“三十而立”的节点,站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新的十年的开端,这句话依然映照着我们的心声,也始终是中国以开放姿态,与世界携手,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明天的动力源泉。

编审:李景璇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zsrsrpdianzi.com/jinrong/10882.html
到与昔日伙伴决裂 爱恨情仇 从痛骂微软恶心 马斯克与Open
12人被处罚 官方通报 并限期恢复植被 纵火烧山 游客在大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