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競喆 绿肥红瘦总关情

某天,李競喆在她悉尼的画室随手整理画稿,近年来她画了许多水彩荷莲,这些令她想到唐诗里“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般的画面,由李商隐《赠荷花》的这两句,又依稀生出一点恍惚感,意识到自己这个系列画作的创作之源,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或许还是与“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故乡泉城有些心灵牵系的吧。她跟朋友说,当时手上翻捡着画,她心里想的是:“假若,生命是一场意外,艺术应是这意外的见证。”

旅居澳大利亚20多年,多次游历欧美各国,长期从事出版、翻译、画家、艺评人、策展人和艺术活动主持人,往来于中西文化深入交会、碰撞、融合的区域,作为一个阅历丰富的成熟艺术家,李競喆有着深厚的艺术史知识积累,对当今世界艺术观念潮起潮落不断嬗变的认识与判断,她拥有着宽阔的包容度和深刻的感知力,而此时此刻,她面对自己绘画作品冒出来这句话,有感受、有观念,也有初心、有情怀,近似于一种纯粹经验化的个人艺术观的简约式感性表达了。

既而,便有了2024年9月28日至10月20日在印象济南园区漫艺术画廊举办的《绿肥红瘦总关情--旅澳艺术家李競喆画展》。出国20多年归来首次办画展,互联网上有各地百余家大大小小的官方媒体竞相报道,她的人温润如玉,她的画清新明丽,一时惊艳无数闻讯而来的旧雨新知。

这次展览,从机缘偶合,到展览开幕,中间只有两个月左右,画展主题与名称,起初从貌似具象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悉尼到济南”,转而调整成稍显抽象化“墨痕·异域”,再确立为最终展出的第三个方案稿,紧巴巴的一段时间隧道,所有展览事务筹备往来还跨越着一个淼淼浩浩的太平洋,李競喆十分高效地轻松调度,从容不迫地拉动时空进度条,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唯美明媚的“女人花”,以花卉为主题,依稀点缀几个女人体,这些画作呈现的是一个海外艺术家对传统中国水墨与西方现代艺术技法融合的独特视角。

花卉,在李競喆艺术创作中占据相当数量,她借助花卉绚丽多彩的自然之姿,以此传递自己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表达出一个女性艺术家的精神与立场。荷与莲,是中国绘画中的传统题材,从文人高士到民间艺人各取所需,或彰显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或寓意多子多孙的祈嗣愿望。李競喆对之选取的花语和立意,类似于现代文学奠基作家福楼拜,秉持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立场,如同福楼拜写那些在复杂人性中纠结缠绵的男男女女,首先是保持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又心怀悲悯的忠实记述,由典型化的个性面貌,抵达人性共同的普遍性; 李競喆画笔绘出的树木花草亦呈现出相似的生命态度,每一笔缤纷响亮的色彩,都有对植物天然本性的尊重,萌芽、生长、繁殖、凋零与衰败的生命全过程,在她的画面上各具其美,也各表其意。因此,在东方美学韵味与西方创作技法的结合融通之外,李競喆画作的花卉和福楼拜笔下的人物的异曲同工之处,就是某种现代性的精神旨趣,追求在视觉感觉与审美精神上同时的丰富性,提示出作品内蕴向多数可能性的无限延展。用文学解读视觉类艺术,特别是绘画,有时被视为行业忌讳,文学与艺术彼此的确具有互不兼容的形式语言属性,但本文只是藉“文学即人学”的方便言辞,以喻李競喆与她所从事艺术创作之间的多层次关联,而这些关联的基础,就是她在文学和艺术之间多向度地不断跳脱与破圈,每个艺术家与艺术的关系,都有着自己的路径和方式。

通常,人们初见李競喆,往往有个难忘的第一印象:生得漂亮,活得精彩。然后,这个突出印象旋即生成一个记忆里的特写镜头,像醒目的挂历封面一样被定格在脑海中,而这个封面底下无数个流光溢彩的年、月、日,可能就视而不见了。李競喆有个笔名李惊蛰,因为她出生在农历早春二月的惊蛰,是中国农耕社会传统二十四个节气里最具生机的时节,惊蛰节气又名启蛰,春雷始鸣、万物萌发生长,这样活泼泼生机无限的明媚春天,冥冥中仿佛为她的出生与处世,天然地铺陈了一片艺术人生的明亮底色。熟悉的朋友看着这个“惊蛰”,风光旖旎几十年,姹紫嫣红开遍,从北半球的山东济南,到南半球的澳洲悉尼,到如今,回归故地办画展,她依然花儿一样绽放,绿肥红瘦总关情。她初涉艺坛,正是用李惊蛰之名写的系列画家艺评。

李競喆从小就喜欢绘画,无奈没有机会学画,进大学读的中文系,毕业入职山东美术出版社做编辑的时期,恰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大潮乍起惊涛拍岸的20世纪80、90年代,彼时美术界对时代浪潮反应最激烈,诸多书画家一一进入她的艺评文章,她用生动感性的文字精准地捕捉和传递出他们的画风,她很快被书画家视为山东最具艺术天赋的“解语人”。出现在她文章中的旧派新潮的人物皆有,她敬业又好学,对艺术养料的吸收有天生的敏锐感和判断力,都城那边还在轰轰烈烈地倡导西风东渐,李競喆这边悄然转身在临沂乡村老妪手里发现了民间剪纸的传统魅力,立即郑重其事地向老人家躬身习艺,后来她的剪纸作品结书出版,令人眼前一亮。身体力行向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她比后来一些以此闻名世界的前卫艺术家,遥遥领先了十几、二十多年,但她毫不在意,她学习艺术不是为了立名目插标签,而像是见到色香味美的食物就有食欲,李競喆的学习能力像一种强大本能,是她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出版编辑与艺评写作的同时,她已经悄然开始了多种艺术媒体形式的创作探索。

那段时期接触的书画家也使她受益良多。因工作事务她拜访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老人家是山东书法界宗师级的标志性人物,几番登门之后,魏老对待她亲切如忘年小友,对她的教诲不仅有艺术知识,还有人生智慧。她那时是刚参加步入社会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关于工作上的种种繁杂事务,交谈之际不免偶尔流露一点不以为然时,老人家告诉她,什么叫顺势而为,就是被动做事,流转到眼前的事情不要推却,顺其自然去做就好。这个颇具禅意的点指,后来果真让她于无心插柳之处,却能左右逢源,收获到无数机遇,成全了许多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的人与事。

还有一位画家给她留下非常印象。当代新文人画代表性画家朱新建那时候尚无如今的赫赫大名,甚至还因其惊世骇俗的醇酒妇人题材招来很多争议与骂名,但他的作品样式与画风却在这些挨批受辱的经历中,渐渐坚定自信,趋于成熟,其中最有风格的还是他画面上对天下美女既夸张又真诚的由衷赞美,朱新建十分认真地画了坐在椅子上的李競喆,她在画上的样子清虚恬静,有点萌萌哒的可爱。李競喆在这个有浪子之名的画家身上,看到了一个放弃所有人际矫饰与防备的赤子和艺术之间的率真游戏,他把活泼泼的人性挥洒在水渍墨痕间,墨分五色,亦渲染出人性的浓淡干湿焦。当她做山东大地美术沙龙主持人时,她把这间设在闹市区顺河街上的美术沙龙办得风生水起,被人们当作泉城济南的一个文化地标,有不少国内著名艺术家驻足停留,在此办展览、搞讲座,艺术之门一扇扇打开,艺术的天地辽阔无垠,她在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样式的同时,也洞察到对于人性更具包容性的艺术的力量。

此时,她已是出版社副编审,有个人散文集《惊蛰细雨》《女性注视》等文学作品出版,还有雕塑、绘画、剪纸、陶艺等作品,其中有参展、有获奖、有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在别人眼中堪称成就斐然,可是李競喆并不以为然。她属于那类心灵手巧天生丽质的女人,没有野心,却总有一腔旺盛的热情,那是与生俱来的生命热情,还有与之相伴而来的创造力、学习的能力、共情的能力,这些来自生命的能量让她情不自禁地眺望远方。艺术是生命的见证和热情的投射,此时她确认自己对艺术的热衷,委实是身心投入的热爱。于是,她决定越洋过海,奔赴遥远的澳大利亚,就读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关于艺术,她渴望了解和学习更多。

李競喆一旦起心动念,执行力随即启动且迅捷高效,她很快办好护照。动身前夕,美国“911事件”发生,她在电脑屏幕上眼睁睁看着纽约世贸双子塔倾塌,一个时代结束了,她对这个重大历史场景的记忆特别深刻,后来去纽约世贸遗址吊唁参观,她看到的是两个巨大的水池,浮着大片的死水微澜般的沉寂感,这个沧海桑田的现代加速版,让她感叹人类大历史与每个个体生命千丝万缕的粘连。之后不久,她顺利抵达悉尼,这片四面环海的南大陆,广袤无垠、傲然雄浑,李競喆内心平静恬适,有一种抵达心灵故乡的感念。

旅居澳洲的20多年,李競喆的生活开枝散叶,恋爱、结婚、生子,成家与立业次第展开,她的人生与艺术,自始至终互相交融并行不悖,艺术为她记录着人生欢愉的闲适岁月,也为她打捞起意绪沉沉的至暗时刻。她读书、研究、写作、绘画、创作,深耕当地艺术圈。她花费数年时间走访全澳洲42个画家所著的《澳大利亚当代绘画》(2005年上海美术出版),至今仍是国内唯一一部介绍澳洲画家的专业书籍。她偶然在自己导师家看到一个青花瓷盘,按图索骥,钩沉出一段中国元素设计样式在西方流行200年的史实材料,著成《柳树图案的故事》,此书2010年被新南威尔士大学作为赠给当年中国留学生的毕业礼物。李競喆与澳洲优秀女性画家们彼此激励,由共同的艺术创作立场结成密切的艺术联盟,容颜婉约、气质知性的李競喆在艺术同行姐妹们面前,完全是一个言辞豪爽语气清洌的“大女主”代言人:“她们的意志力、大视野、文化批判性、光照充沛的生命基底,惊艳迷人的色彩、沉静专注的性情,这些特质成就澳洲女性在创作中的顶峰经验和独立面貌,她们不是吊膀子走秀场,能在功利社会里坚持没有物质产出的精神探索,她们不是玩票玩艺术,而是真诚地回应生活执着于情感的表达!”这何尝不是她的自我宣言。上述种种,也透露出李競喆在澳洲艺术界不容小觑的位置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元素在当今世界渐受关注,李競喆的创作也引起澳洲本土艺术家的不断注意,她尝试着将剪纸、陶瓷等传统中国艺术形式与当代艺术结合,创造了多个系列跨界艺术作品,既有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个性化认知发挥,也有对多元文化交流的独特领悟理解,她成为一名备受瞩目的知名艺术家。她在澳洲的这些艺术创作实践也吸引了国际艺术界的目光,并使她在中澳文化交流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促成了中澳两国艺术家之间的许多交流与合作。她的成就和贡献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并获得“澳洲杰出华人艺术家”“中国文化使者”等荣誉称号,其作品被澳洲国家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和展出。事实上,李競喆的存在,即中澳文化交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些年,李競喆在澳洲的艺术创作与活动做得如火如荼,在朋友们看来她的热情和能量简直无远弗届。如今,置身于印象济南园区的漫艺术画廊,面对着一片绿肥和红瘦的交错相映,在一个艺术家的果断远行和恋恋而归之间,又一个时代翻篇而过,新的岁月和生活正召唤着所有人去往新的时代,此时此刻,李競喆的绘画似乎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周围事物的变化。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在这里发出提示:知否,知否,我们正在目暏李競喆对艺术的热烈、自由、言之无尽的爱。

(韩青)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zsrsrpdianzi.com/jinrong/12490.html
新华访谈
中国人的那块石头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