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到无人驾驶接驳车,再到"车路云一体化"样板路口……一个全新的智能交通时代正在开启。与此同时,交通,这一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领域,正面临着一个核心挑战:如何确保道路、车辆与使用者之间实现无缝协同,共同构建高效运转的智能交通系统?
22日举行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智能交通论坛上,与会嘉宾们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交通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减少交通污染,助力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未来交通愿景,促进全球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货拉拉:人车货路数智化,引领货运智能交通
近年来,智能交通体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一键叫车、大数据快速匹配、新能源智能化交通工具等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极大提升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货运领域同样经历了类似变革。货拉拉公司党委书记、首席安全官陈宇表示,10年前,仅凭一台手机和一个App,货主与司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被打破,这标志着"货运智能化时代"的悄然开启。然而,快速的移动互联仅仅是智能交通的基石,实现真正的智能交通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数智化转型。
货运作为一个服务链条长、非标场景众多的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货拉拉平台每天匹配的订单量数以百万计,需要做到人、车、货、路的数智化精准匹配。"陈宇说,为此,货拉拉建立了一套包含近5万个SKU的车型库,对车型进行精细分类,以精准匹配货物与车型。同时,在货车设计与制造上寻求突破,与国内领先车厂合作,不断提升车辆的智能感知与主动安全能力。
在货的数智化方面,货拉拉平台通过"AR识货"技术,让货主下单时无需其他工具,即可通过App扫描测量货物体积。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货主对货物重量或尺寸不清楚的问题,还能实时监控货物运输情况,利用AR安全防控系统对危险订单进行实时管控。
此外,路的数智化也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货拉拉自主研发货运地图,实现行业领先的定位、检索功能,并且能够支撑选址计价、分单、导航等多个场景的应用。"陈宇表示,基于以上数智化转型,货拉拉在AI时代自主研发行业大模型"货运无忧",处理关于货运行业和业务流程的问答、逻辑、计算等问题。
奇安信: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安全"三协同"
作为未来新型交通的核心基础设施,车路云一体化跨越车、路、云、网、图、安等多个维度,并广泛应用于智慧出行、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多个场景。"这一体系的参与者众多,包括交通地理信息、高精度地图、车辆信息等数据提供者。然而,这些数据一旦遭遇攻击或破坏,将对交通秩序造成极大干扰,甚至威胁到公共安全。"奇安信集团董事长说。
结合奇安信在车路云领域的安全实践,齐向东表示,车路云一体化要行稳致远,首先要实现安全"三协同"。在车路安全协同方面,需防范攻击者利用路侧设备、车厂系统或车辆无线控制系统漏洞,盗取权限或仿冒身份,从路侧入侵车载单元引发交通事故,或劫持车辆向路侧发送非授权指令,导致交通信号失灵,增加事故风险。
他指出,车路云全面互联打破数据孤岛,但也增加网络攻击暴露面。因此,为防止数据被污染造成交通混乱,需要实现路云安全协同,保障数据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防止路侧感知系统被劫持、篡改监控信息,导致交通监管大数据污染,误导宏观决策。
在云车安全协同方面,齐向东认为,需防范攻击者通过区域云或边缘云网关非法获取车载单元信息,窃取用户隐私,或利用车载单元进入区域云交通大数据系统,窃取关键交通基础数据。
"在车路云全面互联的场景中,安全防护绝不是单点问题,而是体系问题。"齐向东强调,需要以内生安全为核心实现安全能力和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
目前,奇安信针对车路云形成一套体系化解决方案,并参与全国多个试点城市的车路云一体化项目。
中兴通讯:云网融合创新路,数智一体新交通
"我们的数智一体智能交通方案,涵盖感知、传输、认知和应用四大体系。"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雪梅说,通过智能感知设备收集数据,通过网络化传输体系实现数据有效传送,再结合行业场景进行智能化应用,最终构筑以"数字星云交通大模型"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目前,中兴通讯在公路、铁路、城轨、民航、港口等多个领域都取得显著进展,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利用5G Advanced技术实现空天感知一体化;在民航领域,采用AGT技术手段,让乘客在万米高空也能无缝连接和上网。
胡雪梅表示,尽管智能交通领域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但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的共享与交互需要标准化制定,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需要更加严谨处理,新的商业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2日在浙江乌镇闭幕,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其中1800余名嘉宾现场参会。据悉,除继续办好乌镇峰会外,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还计划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举办相关论坛,在香港、泉州分别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海上丝路数字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本报浙江乌镇11月22日专电)
作者:郭凡熙
文:本报见习记者 郭凡熙 图:张伊辰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