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摆摊 是摊主半夜进货 冬游青岛·探大集 灵山卫大集鲜味十足的背后

开栏语

大集是一座城市烟火气的汇聚,也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景观,在这里最容易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临近年关,的大集个个“摩拳擦掌”,各类海鲜、小吃、年货陆续上架,吸引游客悦享冬游之旅。

今日起,半岛全媒体开设“冬游青岛·探大集”专栏,派出记者探访各区市特色大集,展示每个大集的独特魅力和不一样的“人间烟火气”。

“现做现炸的,美女来一个”“肥而不腻的猪头肉,香得很”“这么冷的天喝碗羊汤吧,包你满意”……每逢农历一、六,就是赶大集的日子,12月21日是农历11月21日,恰逢,一早大集上就充斥着叫卖声。位于西海岸新区文瑞路与白石山路交叉口南侧的灵山卫大集作为青岛离海最近的大集之一,海鲜是一大特色。临近年关,不少人已经开始买海鲜备年货,海鲜摊主们也上了不少好货。

鲍鱼、鲅鱼螃蟹……灵山卫大集鲜味十足

上午8时许,点点雪花从空中落下,又被美食弥漫出的热气融化。零下的温度磨灭不了大家赶集的热情,摊主们也愈发卖力地吆喝着……

大集入口处的两侧是卖早餐的摊位,炉灶上摊开的白面馅饼,热油里翻滚的金黄油条,肥瘦相间炒出糖色的卤肉,美食的香味随着热气扑面而来,瞬间勾起人的食欲。

灵山卫大集作为离海最近的大集之一,海鲜是一大特色。穿过入口就是海鲜区,过道两边的海鲜琳琅满目,种类齐全。有海参鲍鱼,有各种各样的海鱼淡水鱼、虾、螃蟹、贝类,还有干海产品。最主要的是,这里海鲜的价格便宜实惠。赶集的人或拉着推车,或拎着布袋,聚在海鲜摊位前挑拣。

“这鱼怎么卖,老板?”

“19一斤,今早刚去进的货,新鲜得很!”

“给我来五条,我留着过年用。”

“每个大集的特点不一样。在灵山卫大集上,你像鲅鱼、、这些卖得多,我们就多备这些货。今早有的顾客为过年囤货,一下拿了五条鱼。”一位常在各种大集上卖海鲜的摊主告诉记者。

这长长一条街都是卖海鲜的,拐进去,有卖蔬菜水果的,卖干果零食的,还有海鲜烩饼、羊汤等特色美食,真是一个集“一站式购全”。

集上卖海鲜10余年,如今有了百余平米海鲜店

记者在海鲜摊位逛了一圈下来,发现基本都是“夫妻搭档”,有的是“一家三口”一起卖货。大集上的顾客源源不断,摊主有时既要手上忙活,嘴上还得叫卖着,向顾客介绍品质和价格。他们的动作熟练又麻利,几秒的工夫就能称好重、装好袋。“一个人根本干不过来,俺和俺老伴,还有俺闺女一块干。”一位57岁的摊主阿姨告诉记者。

一对30多岁的夫妻档引起了记者注意,在卖海鲜的这些摊主中,他们算是比较年轻的,但也已经干这一行10年有余。他们穿着厚厚的遮到膝盖的黑色防水棉服,下半身也穿着配套的黑色防水裤,头戴棉帽耳罩,手戴蓝色防水手套,裹得严严实实。这身装束也是大集上卖海鲜最为常见的。他们的摊位有三四米长,以鱼为主,还有和鲍鱼。

陈姗姗和丈夫

“鲅鱼18元一斤,市场价大概是23~25元一斤。在集上卖货我们利润都压得很低,主要是能让大家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东西,这才是赶大集的意义嘛。这卖海鲜得什么季节卖什么货,现在这会主打是鱼,夏天的时候主要是螃蟹、活虾、、。”老板娘陈姗姗说,冬天他们一般凌晨两三点去批发市场或者码头进货,5点多天还没亮就来大集的摊位上摆上货品,烧上炉子和水,一直忙活到下午1点左右收摊。

这对夫妻是吉林人,一同到青岛打拼。“原来我们是在老家种地,后来过来投奔亲戚。十几年前来青岛兜里就揣着几百块钱,租了个十几平米的小门头,摆上一张床,一家三口就住在那里面,也没有阳光,有时候被褥都是湿乎乎的。”陈姗姗说。

偶然一次机会他们接触到海鲜这一行,两口子就商量着到集上卖。“刚开始也不懂,不会挑货,进的蟹子死的比活的多,进啥亏啥,最后死蟹子我都挑出来自己吃了。那时候下雨刮风也干,一天能挣上200块钱,俺俩都乐得不行了。我还记得,那皮像石头似的,我这双手老去水里洗这些海鲜,都磨到肉里去了,要是不戴手套,冬天手能冻裂。”陈姗姗说,海鲜这个东西卖的就是鲜,宁愿亏了,也不能卖不好的给顾客。

或许正是这种诚信,两口子的生意越干越好。一年以后,生意好了,本钱自然也有了。如今,他们租下了一间一百六七十平方米、上下两层的门头,一楼开店,二楼是家,集上卖货也不落下。当记者问到现在年收入能有多少时,陈姗姗大大咧咧地笑着说,“比以前强多了,一年能赚个二三十万吧。”

像这样质朴的摊主,在这个大集上有很多。他们也积攒了很多回头客,当天记者就遇到一位。“我老早就认识他们了,不管是以前老集,还是现在的新集,一到这我就到他们摊位上买海鲜,这么些年下来都成朋友了。”一位年龄在50岁左右不愿透露姓名的顾客说。

舅舅带外甥卖货,“卖海鲜就是一代带一代”

在这些海鲜摊主中,还有一些非常稚嫩的面孔。上午9点多,摊主庞凯开着小货车刚到大集,找到自己的摊位便开始卸货,一起帮忙的还有他18岁的外甥谢坤宇。

舅舅庞凯和外甥谢坤宇

、、……他们将镂空的塑料筐放在地上,再在上面摆上铁盘,将海鲜全数倒入盘子上。“这是刚从武夷山市场上拿过来的货,轩轩,把墨鱼放这个盘里。”庞凯边向记者介绍边指挥外甥。

“一共101元,给100元就行,吃得好再来哈。”刚摆上不久,就有不少人拥上来购买,庞凯忙得不可开交。他边忙边说,“我外甥轩轩今年8月份从老家过来,他父母叫我带带他历练历练,我说跟我一块卖海鲜吧,我也多个帮手。干了几个月,也有点进步,至少四点多叫他起床能起来了。”

从8月份的夏天干到现在的冬天,原本不怎么吃海鲜的谢坤宇基本把海鲜种类和价格都摸清了。他也因此戒掉了通宵打游戏的坏毛病。“我现在晚上10点就得睡觉,不然第二天去进货起不来。”他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

庞凯也是年轻的时候跟着岳父干,就像他教外甥一样。“我那时候吃的苦要比他多,那时候哪有现在的条件,都是骑摩托车,刮风下雨你必须都得出来,手冻了以后就用热水一烫。早前都是半夜12点起来去进货,进完货去早市卖,再到大集上,下午收摊再赶下一个场子,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吃口饭,一天就睡四个小时。”庞凯回忆。

除了海鱼,集上还有卖淡水鱼的。摊主高希明面前摆了几个大筐,里面输着氧气,每条鱼都活蹦乱跳。他用两块白色的作遮挡,自己搭了个简易“厨房”,帮着顾客们去鳞、片鱼。“整个大集做得这么细的可能就我一家,我刚开始卖鱼就这么干。”高希明笑呵呵地说。记者发现一个细节,当高希明和顾客对话时,总是笑着。

高希明正在为顾客选鱼。

片好鱼,15岁的儿子高浩冉立马撑开红色的塑料袋。父子俩配合这么默契,是因为高浩冉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会来帮忙,已经两三年了。“爸爸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比如说他能吃苦,干活细。他从来都是把鱼弄得干干净净,一点不马虎。”

15岁的高浩冉帮父亲卖货。

这就是大集上平凡的卖货人,从宁愿亏本不卖死蟹的夫妻俩,到给顾客抹零的舅舅,再到免费给顾客刮鳞片鱼总是面带笑容的高爸,他们的热情和实在让灵山卫大集充满人情味。尽管天气飘雪,逛一圈下来,记者的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据了解,今年1月2日,灵山卫大集由旧址胶州湾东路与毛家山路交叉口东整体搬迁到了现在的新址,占地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可容纳摊户500余个,停车位300余个,并建有卫生间等公共场所,让这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大集呈现出新风貌。坐地铁13号线学院路站下车,从A1、A2出入口沿白石山路北行100米即达,交通十分便利。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zsrsrpdianzi.com/keji312/16337.html
后来都怎么样了 的人 那些考研 上岸
奔 赴最 小镇主场 牛 千年运河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