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进博会

出品|搜狐健康

作者|吴施楠

编辑|袁月

“每周要进行3次凝血因子注射,一个月就是12次,那么一年的话我们家崽崽至少要打140多针,这样才能保证他有一个相对正常的生活。”作为一名血友病患者的妈妈,来自贵州的曾丽算了这样一笔饱含辛酸的“账”。这些年来,她深刻体会到了频繁静脉注射带来的治疗痛苦。

22年前,曾丽的儿子子毅年仅两岁,由于扁桃体发炎,在一次臀部肌肉注射后打针一侧出现大面积血肿,就医后最终确诊为重度A型血友病。至今,子毅已总计打了差不多2000多针,在他的手上,斑驳的疤痕增生清晰可见,见证了他与病魔抗争的艰难时光。

血友病是一种持续终生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我国有登记的血友病患者约4万例。血友病患者被称为“玻璃人”,因体内天生缺少特定的凝血因子,患者终生伴随着“血流不止”的痛苦。

日前,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上,由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和天津大学药学院医药政策与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中国血友病患者治疗模式与疾病负担研究报告》结果发布。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血友病患者过去一年都发生过出血,平均出血次数约为32次。每十天左右一次的“出血负担”是患者面临的巨大难关,如不能很好控制出血问题,可能导致关节变形、残疾等,影响学习和工作。

而如果要进行规范预防治疗,患者则不得不承受每年一百多次的静脉注射,沉重的“针头负担”下,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如何走出反复出血和频繁打针的两难困境?近年来各大药企、科研机构不断加码的创新非因子疗法将是破局之道。

止不住的血,痛过分娩的痛

子毅被确诊为血友病时,我国尚未上市成熟的凝血因子药物。彼时,他如果不幸出血,曾丽只能带他到医院输注血浆进行治疗。

在子毅的印象中,最严重的一次是他不小心额头撞到床角,那天血怎么也止不住,只能去医院输注血浆,但几经努力依然无济于事,后面是缝针后过了好久才止住血。

还有一次,子毅牙龈出血也是怎么也止不住,“睡觉吞口水什么的,嘴巴一动,(结好的)血痂就会破掉,就会又开始冒血。”曾丽只能拿棉签蘸着云南白药,一整晚给儿子压着出血口。

除了肉眼可见止不住的血,最可怕的是肌肉和关节出血。天津大学医学部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白雪霏介绍,血友病以自发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出血可能会发生在全身的各个部位,最常见发生在关节和肌肉,可能导致患者关节病变,甚至残疾。更为严重的内脏和颅内出血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

而诸如步行、小跑和提拉物品等再日常不过的活动,都有可能因关节与关节的内部接触和摩擦,导致周边软组织和深部肌肉内血肿。在曾丽的回忆中,子毅大概在小学三年级有一次大出血,因为一次摔倒导致大腿肌肉出血,“小孩那么细的一只腿,肿得跟大人的腿的一样粗。”

在没有药物可用时,子毅形容那种疼痛“简直让人难以忍受”,“痛的整晚都只能保持蜷缩的姿势,全身发冷,不停抽搐发抖,最痛的时候整晚都睡不着觉。”

据了解,产妇自然分娩的疼痛级别是“十级”,而血友病患者在出血时的疼痛级别能达到“十一级”。因而血友病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折磨人的疾病之一,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之深普通人难以想象。

生理疼痛之外,血友病患者还需要面对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虽然同学们并没有用异常的眼光看我,自己心里还是会觉得我和他们不太一样。”子毅说道,有一段时间,我的脚踝出血,走路一跛一跛的,就不想去学校上课。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36.65%的患者因血友病失业和无业,而学龄患者则面临失学或修学。

玻璃人,被困在“针头”中

近十几年来,中国血友病诊疗取得诸多进展,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致死或严重致残,但患者生活质量还存在诸多困境。

白雪霏指出,血友病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替代治疗,即外源性补充体内缺失的凝血因子。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又分为按需治疗和预防治疗。

其中,按需治疗是指在发生出血之后给予的替代治疗,达到及时止痛、阻止进一步发展成严重出血的目的,但是,按需治疗没有办法阻止患者的反复出血以及关节病变和残疾的发生。

而规范治疗是指为了预防出血而定期给予的规律性替代治疗,能够保证患者血浆内长期维持一定水平的凝血因子,从而降低严重的出血和致残率。但是这种治疗缺点是负担较重,需要长期定期输注。

曾丽记得,进口凝血因子刚在国内上市时,一支250单位的因子1320元。当时贵州一般工作的收入大概在2000元左右,那时她每个月一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给孩子买药。“起码家里要准备几支药,就怕他发生风险。”

刚开始选择做预防治疗时,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曾丽只能给子毅每周静脉注射一次,确实起到了减少出血的效果。但是自初中以后,孩子进入青春期,荷尔蒙分泌比较旺盛,活动量急剧增加,这样的注射量显然无法完全规避风险,频繁出血也导致了右脚踝关节滑膜炎。

直至接近成年,子毅才真正接受到了规范预防治疗。这个“规范”就意味着患者每周需要进行2-3次预防性的足剂量凝血因子注射,每年一百多次的静脉注射。

(图说 / 曾丽在家帮子毅注射凝血因子)

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频繁注射都让他们不得不活在打针的心理阴影中。

“有时候要连扎四五针才能够成功。”曾丽说道,特别是在冬天,孩子血管暴露不是特别好,就先用冷水泡手让血管鼓起来,手打不了的情况下只能打脚。

对于子毅来说,一开始他害怕的是一针扎下去血流出来的疼痛,一段时间后,他害怕的是打不进去,“因为没(适合的)血管打了”。最严重的时候,子毅的手上都是针眼。“有时候这块疤还没消下去,又要锥上去,就会产生静脉窦。”

另外,频繁注射也给患者和家属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子毅高中时是住校,曾丽不得不每周往返离家30公里以外的学校两次为孩子打针。好在把情况跟学校反映后,校医也非常体谅,后面是把药存放在老师家,一到打针的那天,子毅就拿着药去找校医帮忙注射。

这样的不便会一直伴随着接受预防治疗的患者。每次带子毅去外地,曾丽都得提前规划好去多久,带多少药,怎么冷藏等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长期频繁注射还可能会造成血管损伤,同时有可能会产生抑制物,也就是俗称的耐药。种种负担下,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上述研究也展现了当前血友病患者治疗现状,结果显示抑制物阴性的血友病患者仅一半达到低剂量凝血因子预防治疗,不少患者仍处于“按需治疗”的阶段。

亟需创新疗法破局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抗凝血酶疗法、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基因治疗等创新非因子疗法,已经成为各大药企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研发方向,为“出血负担”和“针头负担”两座大山提供了解题新思路。

此次进博会上,全球首个且唯一的血友病siRNA创新非因子疗法赛菲因®(芬妥司兰钠注射液)与公众见面。借助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芬妥司兰钠注射液有望加速落地中国。

(图说 / 第七届进博会上展出的芬妥司兰钠注射液)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栓与止血诊疗中心主任杨仁池表示:“创新非因子治疗每年最少6次皮下注射的机制可极大提升患者依从性,并且治疗结果也与足剂量凝血因子治疗相似,让规范化的预防治疗不再遥不可及。”

近三年前,子毅参与了芬妥司兰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试验。曾丽认为,这三年是子毅确诊血友病后,她和子毅“最放松的三年”。

从每周进行三次静脉注射,现在只需每两个月做一次皮下注射,注射的频率大大降低了,还摆脱了静脉穿刺的痛苦。曾丽和子毅都感觉到,现在的生活“和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了”。

如今,曾丽不仅是一位血友病患者的妈妈,同时也是血友病患者组织的负责人。作为贵州聚爱罕见病关爱中心会长,她的一番话道出了全国血友病患者及家属们的心声:“我们期待有更多创新疗法的出现,帮助血友病患者突破治疗瓶颈,去掉疾病‘标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同样也希望血友病患者们的未来,能够有药用、用得好、用得起。”

(图说 / 子毅在患者组织帮助其他血友病患者)

子毅今年24岁,他现在正与曾丽一起,从事血友病患者的宣教,为患者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帮助。“我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血友病及其危害,让患友知道怎么去保护好自己,更好地去预防治疗。”

关于未来的规划,子毅希望能开展自己的副业,比如开一家奶茶店。“在店里,我可以学习各种技能,与客人聊天,认识更多的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zsrsrpdianzi.com/keji312/171.html
百胜中国2024第三季度核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8%
学习上瘾的孩子 出来的 都是 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