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不是秋天熟的 麦穗也不会低头 秋收 家长指出课文 有错误

学校发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都是学生学习的依据,知识的来源。曾几何时,学生、家长乃至老师对课本上的内容深信不疑,但是现在有些内容让家长开始怀疑人生,常识性问题都会弄错,很难想象编写和审校人员到底有没有认真工作?他们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

家长指出《秋收》有两处错误:麦子不是秋天熟的,麦穗也不会低头

一位小学生家长指出,一年级语文课外读物,《秋收》这篇课文存在两处明显错误。 其一是麦子成熟的时间并不在秋天,收麦子严格意义上讲也不算秋收。其二麦子成熟后也不会被“压弯了腰”, 能被压弯的是“稻穗”而不是“麦穗”,这都算是常识问题。

春种秋收是以往课本给大家造成的刻板印象,并不是所有庄稼都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 麦子就分为春小麦和秋小麦两种,而且不同地区因为气候环境不同,种植的时间和收获的时间都不一样。 北方一年能种一次,所以是春种秋收,但南方就不一样了,家长的质疑也合理。

严格意义上讲,这也不算错误,只是老师上课的时候也要告诉学生地域差别, 不能为了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就忽略常识问题,否则容易闹笑话。

至于家长提出的第二个疑问确实存在瑕疵,大多数麦穗即便成熟了也不会“低头”,只是有很小的弧度, 有明显低头的反而是“稻穗” ,不经常接触农作物的人确实容易混淆。

之所以文学界经常用麦穗来形容谦卑的人, 主要是因为法国作家蒙田在《随笔集》里的一段话 :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出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于是麦穗也成了谦卑的代表,没人去查证是否符合事实。

南方家长吐槽,课本都是北方专家编写的,学生理解不了

有人觉得文学作品主要看的是表达和意境,不用太较真,毕竟还有一些比喻和拟人修辞也不符合客观事实。 课文还是应该严谨一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把麦穗改为稻穗更严谨。

春种秋收这类刻板印象,南方的家长深有体会。 每次描写跟季节有关的作文时,家长都很头疼,有的城市四季如春,根本没有课本上说的秋风扫落叶景象,冬天也没有皑皑白雪 ,学生要是据实描写,根本分不出到底是什么季节,拿不到分数,总不能为了拿分让孩子撒谎吧。

家长吐槽, 课本都是北方专家编写的,南方学生在这方面很吃亏 。难道不同地域的学生要使用本地的课本,考试大纲也要因地制宜?这也能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方针。

只不过各地分别编写课本和读物,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集合全国各领域专家研讨后,确认无误才印刷投入使用。没有严格的监管,就容易出现问题。 比如编写这篇课文和所有审校人员,都是北方人,或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一定的常识,这才出现错误。

我国幅员辽阔,无论是东西还是南北,跨度都比较大,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气候环境都各有不同, 以前可能信息闭塞无法让学生知全貌,现在不同了,应该让学生大开眼界,了解世界真实的一面。

这也对文学作品和课文的严谨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部门都要重视起来,不能忽视审校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有问题的课文应该尽早删除,或者修改。 老师在课堂上也要做好讲解工作,这也是教育严谨性的表现,更能彰显教育的进步。

以往常有家长或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出质疑, 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途径向有关部门反馈,或者跟老师探讨,而不是私下里质疑课本的正确性 ,这样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厌恶学习。

正所谓, 尽信书不如无书 ,能提出疑问的学生或家长也是动脑思考的,原则上比只会照搬照抄的学生要好得多。发展的路上不怕出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进步的体现。

今日话题: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应该删除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zsrsrpdianzi.com/keji312/1902.html
风云题材 全天题材热点及涨停复盘汇总20241119
113 雅思词汇解析